太阳集团见好就收9728应用化学专业于 1999 年获湖南省教育厅批准设立,于 2000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至今已招本科生 16 届,共培养了 1200 余名应用化学专业人才,是湖南省应用化学专业人才重要培养基地之一,并于 2008 年被太阳集团见好就收9728批准为校级特色专业。本专业于 2003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至今已招硕士生 110 人,其中已毕业 85 人。 本专业建立伊始,立足湖南,面向全国,坚持以学科和行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的发展方向、定位和办学特色。在市场调研基础上,明确了以“应用电化学”为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以培养电化学工程技术人才作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经过十六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建立比较完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 课程教学体系,建立了一支学历、职称、学缘和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学与科研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创建了较优越的办学条件,为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综合改革试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应用化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以转变教育思想和理念为先导,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构筑各类人才知识结构为依据,以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为手段,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保证,形成一个教育理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 明的应用化学专业。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针对应用化学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改革方案如下: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于电化学科学和行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1. 顺应新经济形势下对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新能源”、“新能源汽 车”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电化学等技术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特色由“应用电化学”调整为“以应用电化学为基础,重点突出化学电源”。
2. “工程教育不断线、创新实践不断线、企业合作不断线”贯穿于整个人才培 养的全过程。改革传统的按科学家培养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强化实践和企业实训实习环节,突出工程科学及工程应用知识,注重工程系统的思维训练。增加企业实践课程、校企联合课程、企业人员参与教材编写和具备企业工程实践经验 教师授课课程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培养。
3. 努力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个性 发展与共性提高相结合,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大学担负起为社会“创新和创业”的责任,发挥社会经济发展引擎作用。
(二)强化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瞄准电化学科学和行业发展前沿,面向社会需求,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构建以“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为特点的专业课程体系。
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政治思想类、公共基础类、专业基础类、电化学基础与应用类、电化学工程及设计类和工程实践类等六大类课程群
2. 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包括理论课、讨论课、作业课、实验课和实践课等多样化 课程,满足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开放性需要。
3. 课程体系中将化学、化工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打通,开设如《化工原理》等跨 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
4. 利用互联网最新技术,建设系列精品课程、慕课和微课,加强校企合作,将 企业资源纳入教材,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在原有《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开展《电化学原理》、《化学电源技术》、《电化学工程》、《电化学设备选型与工程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力争 申报校级精品课程 3~4 门,省级精品课程 1~2 门。
5. 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以教材建设为龙头,完成专业必修课教学资源建设。 联合兄弟院校和企业,主编《电化学设备选型与工程设计》、《应用化学(电化学)专业实验》、《化工产品生产工艺流程课程设计指导书》等教材 2~3 部。
6. 完成专业的必修课程(含实验)的教材、教案、讲义、课件、教学辅导资料 以及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建设。同时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建立常态化的教学内容更新机制。
(三)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
1. 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及管理机制,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建立健全的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按照“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师资”的原则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工程计划”,制订并实施《太阳集团见好就收9728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办法》、《太阳集团见好就收9728教学团队建设与运行办法》、《太阳集团见好就收9728教学奖励办法》、《太阳集团见好就收9728青年教师培养办法》、《太阳集团见好就收9728教师取得企业工程经历实施办法(试行)》和《太阳集团见好就收9728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的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通过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校内专职教师学习进修机制,积极开展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且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对现有师资不断培养,通过国内外进修、在职攻读学位等方式,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改善职称和学历结构;积极聘请联合培养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家来校兼职授课; 通过企业脱产培训和参与企业重要(或重大)项目研究,提高师资队伍的工程素质。
2. 进一步加强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建设,发挥其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综合改革期间,计划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各 1 人, 将其培养成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深受学生欢迎的专业引领者。
3. 加强青年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实践指导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建立青年教师培 训机制、教师取得企业工程经历的培养机制等。强化对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院重视对青年教师队伍国际视野的培养,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去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或访学,跟 踪本学科、专业的前沿研究。
4. 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建立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的相关制度,鼓励教师结合专业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开展研究和改革实践。鼓励教师发表与专业综合改 革相关的教研教改论文,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各级教研教改课题和教学成果奖。综合改革试点期间,力争获得校级及省级教研教改项目 3~4 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1~2 项, 公开发表教研教改论文 25~28 篇。
(四)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1. 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师生互动、生生交流。探索教学方法由 “传统授课”转向“现代技术”教学、由“点式”转向“渐进式”教学、由“独白 式”转向“互动式”教学、由“被动教育”转向“主动学习”教学、由“中规中矩” 转向“最优化”教学。
2. 在专业主干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和项目 化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化学电源技术》、《电化学合成》、《新能源开发》等 12 门主干专业课中设置讨论课环节,其总学时数达 120 学时以上,同时与学校相关部门协调,进一步完善与讨论课相适应的教学硬件设施,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3. 科研反哺教学,多渠道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1)科研引领学生创新。鼓励教师利用本专业的优势资源,在电化学储能材料、电化学传感材料等方向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并且积极将学术前沿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等融入 课堂教学,同时促进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转化,为专业实验教学提供特色鲜明的创新性实验项目。(2)学科与科研平台支撑专业建设发展。学院近年来在科研平台建 设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近五年新增省部级学科与科研平台 5 个,平台的发展有力 支撑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今后,学院将进一步整合资源,争取获得更多学 科与科研平台来支撑专业发展。(3)科研团队引领专业方向发展。学院一直重视科 研团队的建设,应用化学专业先后成立了“应用电化学”和“化学构效关系与功能 分子设计合成”2 个科研创新团队,其中“化学构效关系与功能分子设计合成”团 队获批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试点改革期间将进一步加快科研团队建设,凝炼团队特色,对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将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更好地引领专业方向的发展。
4. 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融合,95%以上课程实现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形象性与生动性。依托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增加信息化实验项目,将仿真实验与真实实验紧密结合,强化教学效果。
(五)建立资源共享,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1. 以本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所合作、 校内院院合作,特别是通过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等形式,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多角度、多层面创新合作。2014 年我校与湘潭电化 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湖南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2014 年我校与湖南省湘维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化工能源新技术”湖南省 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加强了双方在生产、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
2. 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探索校企协同办专业、协同创办基地和协同建设团队等方式,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
3. 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和新机制。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参加实践锻炼,增长实践能力和与企业结合的意识,加强产学结合,提高分析 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一批有专业特长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联合教学、联合指导本科毕业设计;通过进一步鼓励本科生参与企业提出 的技改项目和学校科技成果在企业的转化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4. 建立健全本科生导师制,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进企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参 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中锻炼成长。支持并实施包括科技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学术论文等形式的学生创新实践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 “挑战杯”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和 专利等。
5. 探索理工交叉、大专业交叉、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交叉等培养方式、建立跨 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学生的新机制。通过创建适合学科交叉融合、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效研究平台,以创新创业项目为纽带,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成长需要,让学生在参与项目研究中接触和了解不同学科与专业知识的人才培养模 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
6. 积极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工程教育水平。
本专业是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工科专业,已有 12 届本科毕业生。本专 业的办学条件、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结果已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 所规定的要求,综合改革期间将积极申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时积极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申报,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开展多角度、多层面创新探索。
(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1. 构建适应电化学科学和行业发展的创新型电化学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验课程体系。传统实验模式要求在固定时间内完成教材指定内容的学习,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对于有些周期较长的实验无法保证实训的效果。将应用化学实验课程体系设 置分为基础性、综合性、提高性、拓展性和创新性实验五个层次,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增加提高性、拓展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特别是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使学生尽早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倡导自选性、协作性,体现并实施个性化教学 的理念,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分别组成不同类型实验小组,例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群体,组成探索性创新实验学习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课程相关实验内容等,自主制定实验方案,协同完成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而对创新能力一般学生则组成综合 性实验学习小组。
2.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动手能 力和创业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加强课程设计和企业轮(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达 35%以上。
3. 进一步加强实验条件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进校内、校校、校企各 类教学与科研平台开放共享。
4. 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由创业导向模式向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 人才模式转变。将第一课堂课程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从深层次不断唤醒、启发和挖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团队训练、岗位见习、创业实践等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出创业领军人物。在大学生中塑造创新创业理念,从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体水平,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和创业能力,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的培养与培训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实践教学各环节。
5. 实行企业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把企业技改项目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教师在带领学生实训实习或技术改进过程中,将具有典型代表性和实际操作性的内容带回学校,将其转变为学生的创新性实验和毕业设计选题,使校内专业技能训练与企业的生产实际对接,既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 力和创新能力。
6. 建设创意创新创业各类平台,系统设计各类创新创业实验项目。按功能构建 基础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工程创新训练、科技创新训练和学科竞赛训练五个创意创新创业平台,激励全体学生尽早参与创新创业训练活动。设置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校级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化工杯实验竞赛、节能减排竞赛和化工设 计竞赛等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7. 创新学生实训实习评价体系,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改革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建立由学校、实习基地、用人单位及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能力 考核评价机制。除教师对在校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外,将更加注重合作企业和社会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并以此作为调整教学改革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学校在实训实习经费标准、经费管理、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 确保实训实习质量。
(七)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管理层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1. 建立健全教学评价制度,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本专业综合改革中,将大力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以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改革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主要评价依据的基础上,增加学生评价、同行互评和学校督导专家评价的内容,使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更加公正和科学。制定团队建设规划和评价体系,通过搭建交流平台使团队成员 的交流制度化,制定互动交流制度。
2. 建立健全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特别是“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模式。由“强化过程管理”向“强化目标管理”转变,鼓励师生参与教学管理,形成教师、学生、管理者三方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新局面。创新教学管理手段,构建二级管理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以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为手段,实现全程化、全员化、全面化 管理,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供平台。
3. 进一步完善学分管理制度,突破制约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实施“学分制”与“学年制”并行的学籍管理制度;探索弹性学制改革,放宽 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积极开展导师制,探索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积极推进兄弟高校之间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4. 改革学生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由传统的对基础理论知识点的考核向对学生 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考核转变。积极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破除“高分低能”积弊,综合改革期间确保专业核心课程中非标准答案考试课程达到 5 门以上。
5. 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为学生建 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建立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的标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
(八)积极推进本专业教育的国际化 树立开放的、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加大现有教师的国际化培养力度,开设教师英语基础培训班和外籍教师英语口语训练班,提升教师对外交流能力;积极创造条件,派出 3~4 名教师出国访学,2~3 名优秀学生双向交流和联合培养,引进海外名师授课;在四大基础化学中引进 2~3 门英文原版教材,在《电化学原理》、《电化学 合成》和《化学电源技术》等核心专业课逐步实行双语教学。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教学与评估。